心理科普
性格发生改变就一定是抑郁症吗?日常如何帮助自己降低抑郁风险?
关于抑郁症,普遍存在一个误解,那就是:抑郁症是由性格导致的,只有内向孤僻的人才会罹患,多与人交往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种错误认知,深深伤害着生病的抑郁患者,让他们时刻反省检讨,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性格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吗?
01、性格诱发抑郁症?
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与众不同的存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也不会在世界上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造就如此结果的关键,在于个体性格的差异。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性格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面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外在表现。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情绪、为人处世。比如,一个人的性格开朗外向,那他在社会交往时会表现出热忱、和善、自信的特点。
这些特点让他更容易融入群体,更快更轻松地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不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性格确实与抑郁症存在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它可能会让部分人群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但性格并不是诱发抑郁症的唯一因素,它不会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它只是作为一种诱因,与遗传、生理、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诱发抑郁症。而性格对抑郁症的影响也并非不可扭转的。因为它的形成不止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多与我们的后天成长经历相关。
父母的教养、学校的教育、社会规则的滋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进而塑造出独特的人格。一个外向开朗的人,可能在经过某次事故的打击后变得内向孤僻。反之亦然,内向孤僻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地塑造,变得外向开朗。
所以,性格对抑郁症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盲目断言,抑郁是性格所致。
02、哪些性格容易抑郁?
有人对抑郁易感性进行研究,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特征的人抑郁障碍的易感性较高,即通俗的讲比较容易得抑郁症:
敏感好胜:个体喜欢拿自己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个体对他人的评价言论或肢体上的语言非常敏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波动较大。
封闭防御:个体不想与外面世界接触,也不想与人沟通。个体内心基本不相信他人有善意行为,个体会表现出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即使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他们也只是形式化表面化。
自我专注:个体内心格局小且见识少,对人性和社会有着复杂认识,不能客观的看待周围环境。
完美主义:个体做事胆小谨慎、认真细致、考虑周全、严谨刻板和追求完美,做事缺乏勇气和灵活性。
退让顺从:个体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软弱,恐惧面对人际冲突。
上述结论仅供参考,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人格特点,也不要过于担心,只要在人际交往中要加以注意,不断提醒自己加以改善就可以了。
03、如何帮助自己降低抑郁风险?
性格是长期稳定的,所以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从生活方式出来进行调整。如果我们是易抑郁的性格,平常可以多做这3件事:
1.积极改变对待压力的方式
部分人患上抑郁症和压力过大、焦虑有关。所以,如何对待压力、释放压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比如,和家人朋友建立积极的联系,获得压力排解的途径,可以降低抑郁的可能性。值得关注的是,正念冥想同样也是预防抑郁症的良方。正念冥想是一种备受认可的身心调节方法。它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心理调整,让个体在提高专注度的同时减少压力、改善情绪。
2.调整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跟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运动不仅可以治疗抑郁症,还能预防抑郁的发生。研究表明,简单、少量的运动便能刺激新的神经细胞连接的生长,对情绪、睡眠产生有益的影响。同时,运动能增强自我认同感,有利于筑建心理防线。另外,通过改善饮食也能起到预防抑郁症的作用。比如,尽量少摄入碳酸饮料、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抑郁情绪。
3.不沉溺于过往经历
许多拥有抑郁性格的朋友,都存在反刍思维,喜欢对已发生且不可改变的过去进行自我检讨。这种错误做法并不能我们纠正错误,反而会让我们在过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看不见未来。多肯定和理解过去的自己,虽然不够完美,但当时的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性格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即使是抑郁性格,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点。所以我们不需要过分追求外向性格,只要你感觉舒适,那做原本的自己就已经很好。但如果抑郁性格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与情绪,那要记得,适当的调整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