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疯疯癫癫”还是“情绪疾病”?——双相障碍的真相解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有时候,TA情绪高涨,仿佛充满了无限能量,整天兴奋、话多、计划一大堆,甚至大手大脚花钱、彻夜不眠;可没过多久,TA又像换了一个人,变得低落、焦虑、提不起精神,甚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这并不是简单的“喜怒无常”或“性格古怪”,而可能是“双相障碍”在作祟!今天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我们就来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其特点是情绪在躁狂(或轻躁狂)和抑郁之间剧烈波动。它并不是简单的“性格情绪化”,而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精神疾病。
双相障碍的“两极”是什么?
躁狂期(或轻躁狂期)——情绪高涨、精力过剩、容易冲动,比如:
话多,语速快,像“打了鸡血”;
思维跳跃,脑子里灵感爆棚,做事冲动不计后果;
睡得很少,但依然精力旺盛;
购物狂欢、乱投资、过度社交,甚至其他危险行为;
抑郁期——深深的情绪低落,甚至影响生活,比如:
持续低落、绝望,感觉一切都没有意义;
没有精力、不想说话、不愿社交;
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的念头;
为什么会得双相障碍?
目前,科学家尚未找到确切的病因,但研究表明,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环境压力等因素可能有关: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人患病,自己患病风险会更高。
大脑功能异常:与多巴胺、5-羟色胺等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
心理压力:重大生活变故(如失业、失恋、亲人去世)可能诱发疾病。
双相障碍≠天才与疯子
很多人误以为“双相障碍的人很有才华”,比如梵高、海明威、贝多芬等伟大的艺术家都被怀疑患有双相障碍。然而,天才和精神疾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并不会因此而变得天才,反而可能被疾病折磨得难以生活。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双相障碍?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频繁出现极端的情绪波动,可以尝试自我筛查:
✅ 过去一段时间是否经历过“躁狂”或“轻躁狂”表现?(如异常兴奋、精力旺盛、过度自信、做事冲动)
✅ 是否有过明显的抑郁期?(如极度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悲观绝望)
✅ 这种情绪波动是否影响了你的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
✅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类似的情绪障碍?
如果你的答案大多为“是”,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和帮助!
双相障碍能治好吗?
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根治,但通过专业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稳定情绪,恢复正常生活!全面治疗药物+心理联合治疗的科学路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是一场药物与心理并重的持久战。药物负责“治标”,快速稳定情绪;而心理干预则致力于“治本”,帮助患者从根本上恢复。
治疗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在最初的1-3个月急性期,以药物快速稳定情绪为主,同时配合危机干预咨询,防止自伤或伤人行为;
接下来的6-12个月巩固期,维持药物剂量并引入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修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而在一年以上的维持期,则通过药物监控结合正念防复发训练,持续提升情绪觉察能力。
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配合,并非是简单叠加即可。治疗方案的制定还需“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病情阶段,药物和心理治疗的侧重点及其比重也会有所不同。此外,还要进行生活管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刺激;适量运动,如瑜伽、慢跑,可帮助调节情绪;避免酒精和毒品,减少情绪失控的风险。
别让误解伤害了患者
很多人误以为双相障碍就是“疯疯癫癫”,甚至把患者当成“神经病”,这不仅错误,而且可能让患者陷入更深的痛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 理解——他们并不是故意情绪不稳定,而是疾病导致的。
✔ 支持——他们需要家人、朋友的关爱,而不是冷漠或歧视。
✔ 鼓励治疗——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双相障碍是可以控制的!
双相障碍并不是“矫情”或者“性格问题”,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情绪疾病。它需要专业治疗和社会理解,而不是误解与排斥。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可能患有双相障碍,请不要忽视,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