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东航空难,受创的心理如何抚平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201 发布时间:2022-03-25
“2022年3月21日,东航云南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想关注进展,但是看越多越难受:“昨天晚上睡觉时满脑子都是飞机残骸,忍不住哭了,觉得太可怜了……”显然,这次的空难也对没有直接经历该事件的人,产生了心理影响......
疫情爆发的两年多以来,日常生活秩序被改变得太多,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空难每一样都是巨大的人类灾难,这些都会引起我们不能忽视的情感波动,这就是心理危机。
据专业统计,重大灾难中一个死难者会带来约100个人的情绪波动。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暴露于创伤事件。一般来说,重大心理创伤发生后,个体的心理过程大致分为这几个阶段:震惊、否认、愤怒(沮丧),妥协,接受。当然,不同的学者在分法上会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有创伤性的重复体验,比如患者在经历特别严重、危及生命的创伤之后,不断的会反复重现当时创伤的体验,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形象生动的和创伤体验相关的幻觉、错觉,医学当中叫闪回;
很多人在经历创伤事件以后会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变得情感麻木甚至不愿意再提相关的事件相关的情景,同时会有意无意地回避引起回忆的情景或者人群;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出现警觉性增高,比如会做噩梦,对外界变得特别敏感,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为止是引起特别关注的疾病。
发生空难后,幸存者最容易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黎仕达说,人群中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约为8%~10%,这种精神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该类患者,不管是视觉上、思维上,甚至是听觉上,会经常回顾空难发生的场景,且不受控制,经常会做噩梦,梦到相关的事情,有时还会自责,把事发原因怪罪到自己身上。
“应注意灾难性事故中存活者心理反应变化,在空难事件中均有患者出现‘负罪感’、‘恐惧感’和‘无名的愤怒’。黎仕达医生提及,空难发生后,必须配合进行心理诱导工作,给存活者一个“安全保护”。
另外,重大灾难属于突发意外事件,无论是受灾人员、救援人员还是受灾人员的家属,内心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需要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急救、危机干预的工作。那么对于“如何对空难遇害者家属进行正确疏导”?黎仕达医生提出了“拥抱和陪伴比言语更重要”的观点。他指出:“心理学家在这样的一种空难之后的心理救助,通常是有三个层次 ”。
因为很多的空难家属和有关人员会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况下与其去进行语言的开导,不如默默陪伴,包括握手、拥抱、抚摸。这个陪伴就包括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够慢慢好转。所以说话的时候不要用否定句,例如:“不要这样”,“别那样”;
也不要轻描淡写地开导:“向前看、向远看、向将来看”,会给人感觉“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实际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在身边,有人拥抱,就是心理救助的第一项工作:陪伴。
当陪护的情绪爆发阶段过去后,我们再进行心理咨询,这个时候,就是各种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行为疗法、言语的沟通还有一些心理服务开始进行。
需要有一些机制、团体、组织结构来做,因为很多真正的痛苦、抑郁和心理创伤都是在后期。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灾难的发生客观上难以扭转,给予一些发泄空间,是有必要的。适当发泄即可,如果发泄过多过深,反而不利于情绪的稳定,强化悲痛情绪。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资源,能起到安抚和预防的作用,减少日后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