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病区变“舞台”:夜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医患其乐融融
近日,晚上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格外“热闹”,“1、2、3、4……”,患者和家属朋友们跟着节拍,集体唱歌、舞动、玩游戏或分享美食,气氛愉悦,这是每天晚上7点,由医护人员组织并带领儿少患者和家属在科室开展的晚自修团体活动,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你划我猜”游戏,患儿家属配合默契
7月18日晚上,团体活动室再次传来了阵阵笑声,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正盯着投影幕上的词组,原来是患者们和家属正在参加比赛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一方用语言、面部表情及形体动作来比划,另一方猜词语或四字成语。
“三个字,这是一个动画片的角色‘我还会再回来的’”——“喜洋洋里面的灰太狼。”
“四个字,也是一部电影,我从一辆车变成一个机器人,再从一个机器人变成一辆车。”——“变形金刚”……
游戏过程妙趣横生,有的稳扎稳打一个字一个字的比划,还有的用非常巧妙地联想提示队友;遇到简单容易表达的题,队友能快速猜到;遇到难度比较大的题,比划者手舞足蹈比划,惹得观看者也替他着急,在旁的心理咨询师刘凤姣更是即兴表演才艺拉丁舞,为选手们直观地展示答案。
“妈妈闭着眼睛摸,一会说好似一张床,一会说好似绳子,应该是盲人摸象……”“哈哈,他表演的不倒翁,我猜是东倒西歪……”另一组患儿及家属配合默契,滑稽的动作,开心的笑声,场面十分热烈。
“医生组也加入了比赛行列,只见他们配合密切,发挥稳定,用最快的速度说出正确的答案。
他们是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健康的守护者,不仅会为患者看病治疗,还是康复游戏、娱乐唱跳的“多面手”,活动最后,两位心理咨询师展示了一段热情奔放的拉丁舞,在大家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
患者:在快乐的团体活动中走向“治愈”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晚自修团体活动的游戏挑选和设置,无不体现着医护人员的用心。持续进行的游戏,将家属重新带回了久远的孩提时代,感受着曾经的无忧无虑和纯真欢乐。更有想参加却有点胆怯的小病友,在家长的鼓励下终勇敢的参与了进来。
“很感谢医护人员给我们开展晚自修活动,起初我是很抵触参加的,负面情绪让我并不想与外界交流,更不想把自己的情况暴露在外人面前,但加入团体活动后改变了我,心理治疗师很有耐心地聆听引导,一起上课的同学们都能够把自己的才艺、感受展示分享出来,我也逐渐明白我的症状、心理变化和负面情绪并不是个例,原来大家真的能够感同身受。参加团体活动让我能够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病情,让我明白最好的状态是活在当下,适当的寻找外在支持,活出最好的自己。”一名抑郁症患者说。
15岁的小坤刚入院时总说自己是被骗进来的,但他在晚自修活动中感谢医生护士对他的治疗,并认为自己已有了改变,至少脾气平和了,不再像之前那样“怼天怼地怼人”。原来,今年年初,小坤先是出现了情绪低落、沮丧的表现,家人以为是学习压力造成的,未给予重视。后小坤又出现了过度的情绪不稳定、愤怒、兴奋话多、失眠等症状,甚至学习已无法正常进行,像变了一个人,家人才意识到严重性并带他来到医院治疗。
团体融合社交游戏,促进患儿心理康复
据了解,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他们当中有的长期处于抑郁、焦虑、躁狂等不良情绪中;有的存在社交恐惧障碍(在与人接触中,表现出紧张、害怕,从而影响正常社交功能);有的存在学习困难、感知觉发展失调、注意力缺陷;有的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被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表现为经常担心身体上出现各种问题,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都不能消除其顾虑)。
心理咨询师黎仕达介绍称,开展晚自修团体活动旨在通过团体融合社交游戏,激发起孩子们觉得“好好玩”的参与意识及兴趣,在游戏环境中,展示才艺、分享成长的心路历程,注重培养孩子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专注力、情感交互与共情能力,这对孩子成长路上的情绪障碍等诸多问题有一定治疗作用。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晚自修团体活动于每天18:30-20:00举行,包括各色游戏、心理剧、电影展播、塔牌、OH卡等不同主题的活动课程,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开启患者的康复之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丰富他们住院生活,增强他们对治愈疾病有了信心,进而促进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