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新学期新习惯 自律从整理房间开始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通讯员 谢智菲
寒假结束,新学期伊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家长们的关注焦点。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塑造个性和养成习惯的重要空间。如何帮助孩子从整理书桌和房间开始,逐步培养自律与条理性呢?
家长吐槽
双胞胎女儿房间杂乱不堪
一个人居住的房间是其自身的折射,而孩子的房间往往形形色色,有些甚至让父母格外操心。
早前,湖北一名父亲就曝光了14岁双胞胎女儿杂乱不堪的房间,并将视频发布到同学群中。视频显示,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床,窗台上放着吃了一半的快餐,拉近镜头一看,这些快餐显然已经放置了很长时间。地板上散落着书本、衣服、袜子和鞋子,窗台上也堆满零碎垃圾,垃圾桶甚至倒扣在地上。床上的被子没有叠好,还塞满穿过的衣服。该父亲表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女儿们意识到问题,找到羞耻心,从而改正不良习惯。
青春期孩子房间惨不忍睹
生活中,吐槽青春期孩子房间、书包、桌面脏乱的家长不在少数。市民方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从11岁开始就不爱整洁,桌子上堆满了试卷、书本和文具,直到上初中后,老师对整洁度提出了严格要求,他才逐渐有了羞耻心。方女士称,孩子的父亲也功不可没,“他父亲带着孩子整理了几次,规定好物品的摆放位置,要求他洗完澡立刻洗袜子内裤,并定期检查。如果检查不合格,他父亲会严厉批评。”
清清妈妈也对12岁女儿的房间感到了头疼:“书柜、床铺、写字台、地面全都凌乱不堪,脏衣服和干净衣服混在一起堆在床上,飘窗上也堆满杂物,有时候连急需的学习用品都找不到。”她无奈表示,自己整理完后,最多保持两天,房间又会恢复原状。该妈妈感到既崩溃又焦虑:“作为一个女孩子,生活一团糟,学习还怎么办啊?”
专家建议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 杨飞杰
家长应将收拾的责任和义务还给孩子
杨飞杰从青少年心理角度分析指出,“整洁的房间”和“凌乱的房间”反映了不同孩子的心理状态:前者体现孩子的自律性、条理性和对细节的关注度;后者则暗示孩子可能比较随意,缺乏条理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内心缺乏对生活的掌控感。
有家长反映说,两三岁的幼儿房间全是各种各样的玩具、绘本,凌乱不堪。杨飞杰表示这属于正常情况。由于该年龄段孩子年纪还小,尚未发展出规则与秩序感,因此没有意识主动收拾房间。对此,父母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
当孩子成长至十一二岁时,如果他们的房间依然混乱,则需从家庭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以寻找解决方法。一般来说,在家庭环境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未能保持房屋整洁有序,孩子往往会受到影响,从而也不愿意主动收拾房间。但是,孩子房间凌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多孩家庭要明确每人责任
在前文提到的14岁双胞胎女儿的案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双胞胎女儿正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亲子双方都会希望对方承担打扫房间的责任,或者各自只想承担部分任务,从而导致意见不合,交流不愉快,最终不了了之。
针对这种情况,杨飞杰建议,父母应与孩子共同交流想法,引导孩子建立一套明确的规则,例如明确具体日期的责任分配,或划分房间区域的责任归属。规则不仅能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促进孩子自主整理房间,还能够维护良好的家庭氛围。
杨飞杰还指出,案例中,父亲未经孩子允许拍摄房间视频并发到同学群的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可能对亲子关系以及校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引导孩子从自身利弊出发产生动力
实际上“整洁的房间”与“凌乱的房间”存在明显区别,整洁的房间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要让孩子养成打扫房间的习惯,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房间整洁与否所带来的利弊。只有让孩子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思考其中的利弊,孩子才可能产生主动打扫房间的动力。
对于一些家长吐槽,给孩子收拾房间很累,不收拾看着又很糟心,杨飞杰表示,不建议家长长期替孩子收拾房间。孩子本身具备且应当具备整理房间的能力,如果父母代劳,无异于“剥夺”孩子这部分能力。如果父母长期替孩子承担此类事务,孩子会认为自己无需收拾房间,长此以往,孩子可能逐渐丧失这一能力。因此,家长应当将孩子本身的责任和义务归还给孩子,而不是“越俎代庖”。
从四方面着手培养整理习惯
要培养孩子打扫房间的习惯,杨飞杰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父母以身作则:父母自己的房间应当做到整洁有序,并且能够耐心地引导孩子。
2.创造便利环境: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便利、有序的房间环境,例如提供收纳工具、教育孩子分门别类、按照特定区域放置物品等。
3.给予积极反馈和奖励:针对孩子不情愿的情况,父母可给予孩子一定的积极反馈和奖励,肯定他们的努力,从而激发其动机。然而,不能长期依赖激励与反馈,应逐渐过渡到通过制定整理规则来维持。
4.制定规则与计划: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最初由父母与孩子共同整理房间,随后逐步过渡到孩子独立整理。
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具体的整理计划,例如:早起整理床铺、中午整理书籍、下午整理衣物、周末进行大扫除。另外,可将收拾房间纳入日常作息安排,逐渐形成习惯。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整理房间,父母也应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不情愿之处,并与孩子共同面对与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