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娃想文身打耳洞家长可以这样劝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42 发布时间:2024-03-28
今年2月,知名女星贾静雯的大女儿梧桐妹发文晒出一家人在日本旅游的照片,18岁的她鼻环、唇环、舌钉“全副武装”,引起热议。记者发现,不少“星二代”在未成年期间都有打孔穿钉戴环文身等行为,如黄磊女儿黄多多13岁染发打耳洞,王菲女儿窦靖童在15岁有了第一个文身……但这些明星父母受访时往往对子女的做法表示尊重。而实际上,对于青少年打孔穿钉戴环文身等行为,社会公众普遍给予负面评价。为预防文身“低龄化”,2022年6月,国家曾出台文件加强治理,“疏”“堵”结合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有关政策 国家发文治理未成年人文身
据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文身这一行为早有相关规定。2022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专业文身机构以及提供文身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医疗美容机构)、美容美发机构、社会组织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对难以判明是否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发布2023年度全省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一名未成年人因为文身,导致从军被拒。后来,家长投诉文身店商家,最终获赔13000元。不过,除了文身,对于未成年人打孔穿钉戴环等行为,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
家长老师说 打孔穿钉戴环等行为应纳入“不良行为”治理范畴
越秀区家长汤汤妈妈告诉记者,青少年最近比较喜爱和追捧“一次性”文身贴,能满足他们对文身的好奇。对此,汤汤妈妈没有反对女儿使用这类文身贴。
海珠区家长莫女士则表示,无论是打孔穿钉戴环文身等行为还是生活中的其他选择,孩子本身都应该对此负责。而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教育他们,从小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小而逃避责任。”
海珠区某小学班主任陈老师表示,预防青少年打孔穿钉戴环文身,基本上是靠父母管理,学校则起督导作用,“小学暂未发现此类文身学生。”擅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李永辉表示,打孔穿钉戴环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应当纳入治理范畴。
专家建议 了解孩子内在心理需求
多次到社区、学校为青少年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的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梁爽表示,青少年打孔穿钉戴环文身,很多时候都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不解和担忧。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行为往往都是青少年满足心理需求的手段之一。家长在关注手段行为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这些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类想法或行为的时候,要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来自以下方面:
1.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最常见的内在心理需求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身也不例外,会有想试一下的冲动,但往往不太清楚文身带来的影响。
2.有的青少年为了彰显个性,凸显审美态度,认为文一个符号在身上能增加个人魅力。
3.一些体育明星、歌星、演员有文身,青少年对偶像、对欣赏的成年人进行模仿。
4.文身是部分青少年显示自己能够独立自主、有勇气的一种做法。面对学校和父母的禁止,未成年人可能会为了宣示自己能掌握自己的身体,萌生出挑战权威的想法。
5.有的青少年借由文身寄托愿望,于是把这个愿望刻印在自己身上。
6.有的青少年认为文身具有仪式感,把它作为告别前面阶段或者开展新阶段的仪式、区分点。
7.文身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对外释放某些讯号,如“我不好惹”等。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个性霸道的青少年身上,也可能出现在想要以此保护自己的青少年身上。
8.最后,十分负面、危险的一种心理需求,或许与暴力挂钩。有的青少年为了加入某种暴力团体,或者证明他们组织某种暴力团体,相约通过统一的符号、文字进行文身。
梁爽表示,青少年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想法不成熟的情况,因此他会为青少年科普文身的影响与危害等知识。比如,文身过程会给身体带来不适,如疼痛、出血和瘀伤。更糟糕的是,还可能会感染附着在文身器具上的病毒和细菌。另外,文身油墨也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我也常以‘白纸’做比喻,白纸的功能很多种,可以折纸、画画、印刷,甚至擦嘴,但当白纸被涂画后,用途自然就变少了。所以,以此类比,在身上文身,容易导致今后的人生选择变少,青少年一定要慎重考虑。”
家长要保持冷静,再提供解决心理需求的方法
一旦知道孩子有文身的想法,梁爽建议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因为此事与孩子产生冲突,然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想通过文身满足哪些心理需求,最后提供其他可代替文身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方法。“如果孩子在文身前愿意跟家长沟通,说明亲子关系比较好,可以较容易处理。比如孩子有审美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服装、配饰等方法满足,或者用易清洗的文身贴替代难以清洗的文身来体验。”
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已经文身,家长在无意中发现。这时候,家长更要保持冷静。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有可能,一方面是觉得没必要告诉家长,因为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身体,自己可以作主。
家长可首先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同时,也可表达关心,如文身过程中有没有被病毒细菌感染。当然,现实层面处理也很重要。在学校,孩子也可能因为文身面临压力,家长要做好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支持的准备;挑选合适的时机,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要不要洗掉文身;有的孩子在文身后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效果,也可能会产生情绪方面的问题,家长要及时觉察并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是担心告诉家长文身一事会“倒大霉遭大罪”,所以会选择隐瞒。家长发现后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家长反对的是方式方法,而不是他的动机。如果动机比较恶劣,需要及时干预;如果是比较积极的动机,要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理解的同时也要树立底线,针对影响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一些孩子有极端负面的心理需求,想要通过文身去满足。当无法满足时,可能会衍生出更让人担忧的替代行为,甚至跟毒品、犯罪扯上关系。”对这类孩子进行行为干预专业治疗,梁爽强调,首先要与其建立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然后了解其内心需求,探索行为背后想要达到的心理需求,寻找替代行为解决问题。对于家长和孩子冲突比较大的家庭,会考虑采用家庭治疗技术,协助他们修复亲子关系,寻找家长和孩子都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
有关政策 国家发文治理未成年人文身
据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文身这一行为早有相关规定。2022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专业文身机构以及提供文身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医疗美容机构)、美容美发机构、社会组织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对难以判明是否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发布2023年度全省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一名未成年人因为文身,导致从军被拒。后来,家长投诉文身店商家,最终获赔13000元。不过,除了文身,对于未成年人打孔穿钉戴环等行为,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
家长老师说 打孔穿钉戴环等行为应纳入“不良行为”治理范畴
越秀区家长汤汤妈妈告诉记者,青少年最近比较喜爱和追捧“一次性”文身贴,能满足他们对文身的好奇。对此,汤汤妈妈没有反对女儿使用这类文身贴。
海珠区家长莫女士则表示,无论是打孔穿钉戴环文身等行为还是生活中的其他选择,孩子本身都应该对此负责。而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引导教育他们,从小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小而逃避责任。”
海珠区某小学班主任陈老师表示,预防青少年打孔穿钉戴环文身,基本上是靠父母管理,学校则起督导作用,“小学暂未发现此类文身学生。”擅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督导师李永辉表示,打孔穿钉戴环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应当纳入治理范畴。
专家建议 了解孩子内在心理需求
多次到社区、学校为青少年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讲座的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梁爽表示,青少年打孔穿钉戴环文身,很多时候都会让家长和老师感到不解和担忧。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行为往往都是青少年满足心理需求的手段之一。家长在关注手段行为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这些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类想法或行为的时候,要通过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来自以下方面:
1.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最常见的内在心理需求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正处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文身也不例外,会有想试一下的冲动,但往往不太清楚文身带来的影响。
2.有的青少年为了彰显个性,凸显审美态度,认为文一个符号在身上能增加个人魅力。
3.一些体育明星、歌星、演员有文身,青少年对偶像、对欣赏的成年人进行模仿。
4.文身是部分青少年显示自己能够独立自主、有勇气的一种做法。面对学校和父母的禁止,未成年人可能会为了宣示自己能掌握自己的身体,萌生出挑战权威的想法。
5.有的青少年借由文身寄托愿望,于是把这个愿望刻印在自己身上。
6.有的青少年认为文身具有仪式感,把它作为告别前面阶段或者开展新阶段的仪式、区分点。
7.文身可以作为一种符号对外释放某些讯号,如“我不好惹”等。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个性霸道的青少年身上,也可能出现在想要以此保护自己的青少年身上。
8.最后,十分负面、危险的一种心理需求,或许与暴力挂钩。有的青少年为了加入某种暴力团体,或者证明他们组织某种暴力团体,相约通过统一的符号、文字进行文身。
梁爽表示,青少年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想法不成熟的情况,因此他会为青少年科普文身的影响与危害等知识。比如,文身过程会给身体带来不适,如疼痛、出血和瘀伤。更糟糕的是,还可能会感染附着在文身器具上的病毒和细菌。另外,文身油墨也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我也常以‘白纸’做比喻,白纸的功能很多种,可以折纸、画画、印刷,甚至擦嘴,但当白纸被涂画后,用途自然就变少了。所以,以此类比,在身上文身,容易导致今后的人生选择变少,青少年一定要慎重考虑。”
家长要保持冷静,再提供解决心理需求的方法
一旦知道孩子有文身的想法,梁爽建议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因为此事与孩子产生冲突,然后通过沟通了解孩子想通过文身满足哪些心理需求,最后提供其他可代替文身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方法。“如果孩子在文身前愿意跟家长沟通,说明亲子关系比较好,可以较容易处理。比如孩子有审美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服装、配饰等方法满足,或者用易清洗的文身贴替代难以清洗的文身来体验。”
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已经文身,家长在无意中发现。这时候,家长更要保持冷静。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有可能,一方面是觉得没必要告诉家长,因为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身体,自己可以作主。
家长可首先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同时,也可表达关心,如文身过程中有没有被病毒细菌感染。当然,现实层面处理也很重要。在学校,孩子也可能因为文身面临压力,家长要做好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支持的准备;挑选合适的时机,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要不要洗掉文身;有的孩子在文身后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效果,也可能会产生情绪方面的问题,家长要及时觉察并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有的孩子是担心告诉家长文身一事会“倒大霉遭大罪”,所以会选择隐瞒。家长发现后要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家长反对的是方式方法,而不是他的动机。如果动机比较恶劣,需要及时干预;如果是比较积极的动机,要肯定他们积极的一面,理解的同时也要树立底线,针对影响商量下一步的对策。
“一些孩子有极端负面的心理需求,想要通过文身去满足。当无法满足时,可能会衍生出更让人担忧的替代行为,甚至跟毒品、犯罪扯上关系。”对这类孩子进行行为干预专业治疗,梁爽强调,首先要与其建立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然后了解其内心需求,探索行为背后想要达到的心理需求,寻找替代行为解决问题。对于家长和孩子冲突比较大的家庭,会考虑采用家庭治疗技术,协助他们修复亲子关系,寻找家长和孩子都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