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正确使用“家长群”,不妨给孩子留点空间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57 发布时间:2023-03-23
近些年来,“家长群”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当孩子进入校园后,相信每个父母的手机上都会出现一个家长群。那么,该如何用好家长群,让它能真正发挥作用?家长、老师和心理专家各有看法。
家长说
家长群让家长们“又爱又恨”
“没接到老师的微信时是‘母慈子孝’,接到微信作业后就是‘鸡飞狗跳’,最后就是孩子和我的交流越来越少,回复只有:‘都行’‘你安排’‘你说’‘我听’。”
“作为家长,我理解家长群的存在很有必要,孩子的成长也不能缺少家长的陪伴。而且,陪伴孩子完成各种作业提交、打卡,也是为了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的动向。但家长们都要为了工作忙碌,真的很难事无巨细盯着家长群。”
“老师没必要事事都在家长群通知家长,笔记、作业、通知在学校直接跟孩子交代让孩子完成更好,实在有要事,再私下跟家长沟通。我认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有责任心,老师也应当以此来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
从早教班到中学,乃至各种兴趣班,家长们逃不过一个又一个的家长群,对此只能“又爱又恨”。但当孩子终于上了大学,这时是否还需要家长群呢?
有家长分析表示,无论哪个阶段,家长群都必不可少。小学和中学阶段,在孩子的学习和在校生活等问题上,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多沟通,形成家校合力;进入大学阶段,则有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故乡在异地求学,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及方便家校沟通,家长群确实仍有存在的必要。
不过,也有一些家长吐槽称,家长群有时会加重家长的负担,他们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打卡、接龙、完成任务,不仅孩子的自主性降低了,甚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受到挑战。
有家长就分享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家长群”模式:“老师和家委之间建立一个群,每天老师发布孩子的学习任务或需要家长报备的事项,再由家委转发到家长群,布置作业、收集班费等都不耽误,还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恭维’,效率很高。”
老师说
营造“家长群”友爱氛围有学问
东风东路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郭桂萍老师说,“线上教学期间,老师和同学可以直接在线上沟通,其中不少家长会陪伴孩子上课,家长可以直接接触到线上课堂,课程学习重点、学校通知、学生表现等信息可以在线上课堂同时传递给孩子和家长。”
郭桂萍表示,恢复线下教学后,学校举办活动的通知或者学生表现就需要通过家长群或者私信的形式传递给家长。她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交代的一些通知在信息传达上不如中高年级学生准确,这就需要家长留意家长群信息,及时了解学校的通知要求。”
“同学们重新回归校园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较多,同学间发生的小矛盾也随之增多,因此家长群使用频率更高了。”海珠区知信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许海燕老师表示,她每周末都会在群里发提示和建议,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正面引导孩子该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及端正学习态度。
正确地使用家长群,能让它成为家校沟通的良好纽带。许老师介绍,她在建群之初就立下群规,违反者清理出群:一是家长群只能用于教学,不得发布与学习教学无关的信息;二是入群后必须实名;三是老师发布作业的信息不用回复,避免刷屏。
此外,南武中学退休教师陈云梅提醒大家,使用家长群,一是不要发广告;二是遵纪守法,不发违法违规的信息;三是家长群的作用主要是与家长沟通班级事宜和发布通知,要控制消息数量,不额外增加家长负担。
专家说
家长群要有“边界感”应放手让孩子独立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张晓认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是成年人,相对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有自主空间,“大学生家长群在行政交流上有一定意义,但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或者大学生成长方面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
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青春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也叫自我同一性,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自己去探索外界空间,更重要的是回答“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父母过多干涉青春期孩子探索自己和社会的关系,阻止孩子独立地发现“我是谁”,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以及从心理层面完成和父母分离。
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引导。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无疑是需要照顾的,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形成与社会自如相处的策略,如果家长一直在做保护者的角色,或者一直挡在孩子前面,使孩子缺少机会或空间面对这一切,将会阻碍孩子发展的进程。
到了大学仍建家长群,在某程度上,或许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足,家长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因孩子自理能力不足而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无论是处于哪个成长阶段的孩子,从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主性的角度出发,当家长通过家长群接收到一些信息后,可以先问问孩子对事件的看法,引导孩子提出处理方法。“家长群不是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管理孩子的阵地,它的作用理应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一开始处理问题可能会担心、害怕,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面对事情的信心感和效能感,逐渐建立自主性。”
孩子出生后,家长是照顾者的角色,孩子和家长的分离,不但是孩子学会走出原生家庭,学会面对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放下照顾者角色,接受无法掌控孩子,学会处理焦虑和失落的过程——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由,他们和家长有不一样的视角、爱好。
这时,家长需要更多地支持孩子,而非控制孩子,否则孩子无法真正地发展个性,活出自己。“如果在自我认同建立过程中出现很多阻碍,那么孩子到了中年很可能出现危机,他们希望活出自己,哪怕现在接受控制,到最后还是想走出这一步。”张医生提醒道。
当家长从家长群得到了信息,似乎离孩子更近了,但家长要意识到,尊重个人边界,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同时代入孩子的位置去思考问题,以便更好地明确自己在家长群里的定位。
家长说
家长群让家长们“又爱又恨”
“没接到老师的微信时是‘母慈子孝’,接到微信作业后就是‘鸡飞狗跳’,最后就是孩子和我的交流越来越少,回复只有:‘都行’‘你安排’‘你说’‘我听’。”
“作为家长,我理解家长群的存在很有必要,孩子的成长也不能缺少家长的陪伴。而且,陪伴孩子完成各种作业提交、打卡,也是为了让家长时刻了解孩子的动向。但家长们都要为了工作忙碌,真的很难事无巨细盯着家长群。”
“老师没必要事事都在家长群通知家长,笔记、作业、通知在学校直接跟孩子交代让孩子完成更好,实在有要事,再私下跟家长沟通。我认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有责任心,老师也应当以此来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
从早教班到中学,乃至各种兴趣班,家长们逃不过一个又一个的家长群,对此只能“又爱又恨”。但当孩子终于上了大学,这时是否还需要家长群呢?
有家长分析表示,无论哪个阶段,家长群都必不可少。小学和中学阶段,在孩子的学习和在校生活等问题上,都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多沟通,形成家校合力;进入大学阶段,则有很多学生是第一次远离故乡在异地求学,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及方便家校沟通,家长群确实仍有存在的必要。
不过,也有一些家长吐槽称,家长群有时会加重家长的负担,他们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打卡、接龙、完成任务,不仅孩子的自主性降低了,甚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受到挑战。
有家长就分享了一个相对满意的“家长群”模式:“老师和家委之间建立一个群,每天老师发布孩子的学习任务或需要家长报备的事项,再由家委转发到家长群,布置作业、收集班费等都不耽误,还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恭维’,效率很高。”
老师说
营造“家长群”友爱氛围有学问
东风东路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郭桂萍老师说,“线上教学期间,老师和同学可以直接在线上沟通,其中不少家长会陪伴孩子上课,家长可以直接接触到线上课堂,课程学习重点、学校通知、学生表现等信息可以在线上课堂同时传递给孩子和家长。”
郭桂萍表示,恢复线下教学后,学校举办活动的通知或者学生表现就需要通过家长群或者私信的形式传递给家长。她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交代的一些通知在信息传达上不如中高年级学生准确,这就需要家长留意家长群信息,及时了解学校的通知要求。”
“同学们重新回归校园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在心理方面产生的问题较多,同学间发生的小矛盾也随之增多,因此家长群使用频率更高了。”海珠区知信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许海燕老师表示,她每周末都会在群里发提示和建议,让家长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正面引导孩子该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及端正学习态度。
正确地使用家长群,能让它成为家校沟通的良好纽带。许老师介绍,她在建群之初就立下群规,违反者清理出群:一是家长群只能用于教学,不得发布与学习教学无关的信息;二是入群后必须实名;三是老师发布作业的信息不用回复,避免刷屏。
此外,南武中学退休教师陈云梅提醒大家,使用家长群,一是不要发广告;二是遵纪守法,不发违法违规的信息;三是家长群的作用主要是与家长沟通班级事宜和发布通知,要控制消息数量,不额外增加家长负担。
专家说
家长群要有“边界感”应放手让孩子独立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张晓认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是成年人,相对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有自主空间,“大学生家长群在行政交流上有一定意义,但在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或者大学生成长方面可能会带来负面作用。”
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青春期最主要的任务是寻找和建立自我认同,也叫自我同一性,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自己去探索外界空间,更重要的是回答“我是谁”“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父母过多干涉青春期孩子探索自己和社会的关系,阻止孩子独立地发现“我是谁”,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以及从心理层面完成和父母分离。
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引导。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无疑是需要照顾的,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主性和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形成与社会自如相处的策略,如果家长一直在做保护者的角色,或者一直挡在孩子前面,使孩子缺少机会或空间面对这一切,将会阻碍孩子发展的进程。
到了大学仍建家长群,在某程度上,或许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不足,家长担心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因孩子自理能力不足而造成对他们的伤害。
无论是处于哪个成长阶段的孩子,从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主性的角度出发,当家长通过家长群接收到一些信息后,可以先问问孩子对事件的看法,引导孩子提出处理方法。“家长群不是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管理孩子的阵地,它的作用理应是家长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一开始处理问题可能会担心、害怕,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孩子面对事情的信心感和效能感,逐渐建立自主性。”
孩子出生后,家长是照顾者的角色,孩子和家长的分离,不但是孩子学会走出原生家庭,学会面对社会的过程,也是家长放下照顾者角色,接受无法掌控孩子,学会处理焦虑和失落的过程——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由,他们和家长有不一样的视角、爱好。
这时,家长需要更多地支持孩子,而非控制孩子,否则孩子无法真正地发展个性,活出自己。“如果在自我认同建立过程中出现很多阻碍,那么孩子到了中年很可能出现危机,他们希望活出自己,哪怕现在接受控制,到最后还是想走出这一步。”张医生提醒道。
当家长从家长群得到了信息,似乎离孩子更近了,但家长要意识到,尊重个人边界,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同时代入孩子的位置去思考问题,以便更好地明确自己在家长群里的定位。